杨宁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风湿免疫科
1.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厘清。尽管研究揭示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免疫系统异常在其中的作用,但具体如何导致疾病发生仍然是科学难题。例如,HLA-DR4基因型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的风险显著增加,但并非所有携带该基因的人都会患病。吸烟等环境因素与疾病风险也密切相关,但其具体作用模式仍不足以完全预测或预防疾病。
2.当前治疗手段的目标主要是控制症状和减缓疾病进展,而不是根治。现有药物如甲氨蝶呤、生物制剂(如抗肿瘤坏死因子药物)和靶向小分子药物,可以有效减轻关节炎症反应和延缓关节损伤,但这些疗法无法重塑受损关节组织,也无法完全消除导致免疫系统紊乱的根本原因。
3.个体间对治疗的反应存在显著差异。由于患者的遗传背景、疾病严重程度及其他健康状况不同,治疗效果可能因人而异。一些患者对标准疗法反应良好,而另一些患者可能需要更复杂的联合治疗方案。不良反应也限制了一些高效药物的广泛应用。
4.疾病引起的长期组织损伤不可逆。一旦类风湿性关节炎造成软骨、骨骼及周围组织结构的破坏,这些损伤很难通过任何形式的药物或技术修复。目前医学技术虽已取得一定进步,如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可改善关节功能,但无法恢复原始组织的完整性。
科技的发展虽然提高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但因涉及多种复杂因素,目前仍无法实现根治。面对这一情况,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及生活方式调整是减轻病情的重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