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秀秀副主任医师
南京脑科医院 神经内科
1.定义与病理机制:
核上瘫(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是指影响脑部至脊髓之间上运动神经元的损伤。这通常由脑卒中、多发性硬化、脑外伤等原因引起。
核下瘫(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则涉及脊髓前角细胞或从脊髓到肌肉的周围神经。这类损伤常见于脊髓灰质炎、吉兰-巴雷综合征和外伤等。
2.临床表现:
核上瘫:
1.肌张力增高,即肌肉痉挛。
2.病理反射阳性,如巴宾斯基征。
3.无明显肌肉萎缩。
4.腱反射亢进。
核下瘫:
1.肌张力降低,即肌肉松弛。
2.无病理反射。
3.明显肌肉萎缩。
4.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3.诊断与检查:
核上瘫可通过头颅CT或MRI检查来定位损伤区域。
核下瘫则需要通过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测试以及脊髓影像学检查来确定损伤位置及程度。
4.治疗方式:
核上瘫的治疗侧重于控制原发疾病和康复训练,如使用抗痉挛药物、物理治疗等。
核下瘫的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治疗和功能恢复训练,例如应用营养神经药物、物理治疗和针对性康复训练。
理解核上瘫和核下瘫的区别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临床上应结合具体病情并采用合适的检查手段,以便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