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描述脸部血管瘤微创介入手术的全过程

2025-06-01
ⓘ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线下就医

郭仁宏主任医师

江苏省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病情分析:脸部血管瘤微创介入手术是一项通过影像引导的精准治疗方法,主要利用导管技术注入特定药物或栓塞剂,使异常血管组织萎缩、闭合或消失。这种方法创伤小、安全性高,是目前治疗血管瘤的一种有效途径。

1.术前评估:

确定病灶范围:通过超声、CT或磁共振等成像技术,明确血管瘤的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风险评估:检查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其他禁忌症,确保手术安全实施。

沟通方案: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包括选择合适的栓塞剂和操作路径。

2.麻醉及准备:

通常采用局部麻醉,必要时使用全身麻醉以减少患者的不适。

对手术部位进行严格的无菌处理,确保感染风险降到最低。

3.穿刺进入病灶:

手术医生在影像设备(如DSA)辅助下,通过针或导管从皮肤表面直接穿刺至血管瘤内。

确认穿刺位置准确后,建立微创介入通道。

4.注射栓塞剂:

根据血管瘤类型和位置,注射不同类型的栓塞剂,如无水乙醇、聚乙烯醇颗粒或其他硬化剂。

药物通过阻断病变血供,使血管瘤逐渐缺血坏死。

5.观察及调整:

实时监控药物的渗透情况,避免误伤正常血管组织。

如需多次注射,根据疗效分阶段完成治疗。

6.术后处理:

完成注射后拔出导管,压迫止血并包扎处理。

观察患者术后反应,监测可能的并发症如肿胀或局部疼痛。

7.康复和随访:

术后定期随访,包括影像学检查以评估血管瘤的恢复情况。

必要时根据治疗效果追加进一步干预。

该手术具有微创性和高精准性的特点,但仍需注意术后护理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局部感染、色素沉着或周围组织损伤。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