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敏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普外科
1.诊断与评估:在进行介入治疗前,必须通过影像学检查如CT扫描或X线拍片来明确肠梗阻的位置和程度,以确定适合的治疗方案。
2.非手术介入:
鼻胃管减压:插入鼻胃管以减轻胃肠道内的压力和气体,是初步且常见的介入措施。
灌肠: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通过灌肠帮助排出梗阻前段的积聚物。
3.经皮穿刺引流:对于伴有脓肿或积液的肠梗阻,可以选择经皮穿刺引流技术。在超声或CT引导下,将导管放置于积液区,以减轻症状。
4.支架置入:对于特定类型的肠梗阻,尤其是恶性肿瘤引起的,可以考虑通过内镜或经皮途径放置金属支架,使狭窄部位重新通畅。
5.腹腔镜辅助下松解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腹腔镜下进行粘连分离,以恢复肠道的正常功能。这种方法相对侵入性较小,恢复快。
6.术后监测与护理: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包括监测腹痛、肠鸣音恢复、排气排便等症状。
介入治疗须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方案,并在术后进行严密观察和适当护理,以促进康复并防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