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生理因素
内分泌系统的变化:例如,压力会引发体内皮质醇水平升高,而这种激素的过度分泌可能导致焦虑和不安。
神经递质失衡:包括多巴胺、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异常,会直接影响情绪调节,例如血清素减少与抑郁情绪密切相关。
疾病或慢性疼痛:长期疾病、睡眠障碍或其他健康问题可能加剧负面情绪。
2.心理因素
自我认知偏差:对自身的评价过于消极,可能导致自卑感或无助感,这种情况在青少年和青年人群中较为常见。
情感创伤:过去的负面经历如亲密关系破裂、失去重要的人或工作挫折等可能造成情绪波动。
压力管理不足:面对高强度的学业、职业竞争或者人际关系冲突时,未能有效释放压力会导致情绪低落。
3.环境因素
社会支持缺乏:孤独感或缺少倾诉对象可能让人感到孤立无援。
周围的生活环境:长期处于嘈杂、混乱或压抑的空间可能对情绪产生负面影响。
突发事件或变故:如经济问题、家庭纠纷、意外事故等会给心理带来巨大的应激反应。
4.生活习惯
不规律的作息:长期睡眠不足或昼夜颠倒容易扰乱生物钟,从而间接影响情绪。
饮食质量不佳:缺乏必要的营养,尤其是维生素B、镁等,对情绪稳定同样有影响。
缺乏运动:运动可以提高体内内啡肽的分泌,而长期缺乏锻炼可能降低人体的积极感受能力。
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会影响精神状态。建议关注身体健康、调整认知模式并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如有持续明显的情绪问题,可及时咨询专业人士以获得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