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心理因素:
长期处于精神压力或情绪紧张状态可能导致身体出现不适感。这种情况被认为是心理压力通过神经系统对身体产生了反应。
焦虑或抑郁等情绪障碍可能表现为头痛、胸闷等身体症状,而实际并未发现明显的器质性病变。
2.环境及个体经历:
童年时期的生活环境或成长经历对身体信号的认知和反应有影响。例如,有些人可能因小时候经常接触疾病或对健康特别关注而敏感。
大量研究显示,创伤性事件或压力较大的生活事件可能增加个体发生躯体化症状的风险。
3.生理机制:
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异常可能会放大疼痛或不适的感受,例如某些神经递质水平的不平衡。
内分泌系统的变化,例如长期的高皮质醇水平,也可能参与躯体化症状的形成。
4.文化和社会因素:
某些文化背景下,个体可能更倾向于用身体症状来表达心理困扰,以逃避直接面对心理问题的压力。
社会支持不足或孤立可能加重这种倾向,使得轻微的身体不适更加显著。
5.其他诱因:
不良的生活习惯,如过度疲劳、长时间缺乏运动等,可能引发躯体症状。
某些药物的副作用或慢性炎症状态也可能产生与躯体化相似的症状。
轻微躯体化症状尽管不会带来严重的健康威胁,但可能影响日常生活质量,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建议忽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同时还需排查潜在的生理疾病。如果症状持续存在或逐渐加重,寻求专业医生的评估和指导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