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每天固定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使是周末或假期也尽量一致。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同步体内生物钟,减少入睡延迟。
2.优化睡眠环境
将卧室温度控制在18-22摄氏度之间,这是大多数人感到舒适的范围。
确保房间光线昏暗,可以使用遮光窗帘或眼罩;同时避免蓝光暴露,尤其是在睡前的1-2小时。
保持卧室安静,必要时使用白噪音机或耳塞隔绝噪音。
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床垫和枕头,以提高舒适性。
3.调整饮食和饮品
避免睡前三小时内进食重口味、高油脂或高糖分的食物,因为这些可能引起肠胃不适。
避免下午2点后摄入咖啡因,包括咖啡、茶、碳酸饮料和部分巧克力。
可以在睡前1小时饮用温牛奶或少量低咖啡因草本茶,有助于放松。
4.培养睡前放松习惯
睡前30分钟至1小时进行放松活动,如阅读轻松书籍、冥想、深呼吸练习或泡温水澡。
尽量避免看刺激性的电视节目或长时间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
5.运动和日间活动
白天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至少30分钟,每周5次,能提升夜间睡眠深度。
避免在晚上过晚的时间进行剧烈运动,以免增加兴奋状态。
6.短期辅助方法
若出现短期入睡困难,可尝试使用褪黑激素补充剂,但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某些情况下可短期应用镇静类药物,但这不是长期解决方案,应严格遵医嘱。
7.心理因素的调节
如果长时间无法入睡,避免强迫自己入睡,可短暂离开卧室做些放松活动,待有困意时再回到床上。
若因焦虑、压力引发失眠,可借助心理放松技巧或咨询专业心理医生。
长期入睡困难可能涉及慢性失眠,需要综合评估原因并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