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蔚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普通外科
1.病因和机制:
结肠炎通常由感染、免疫反应或缺血等原因引起,常见类型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这些疾病涉及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导致结肠壁的慢性炎症。
胃肠功能紊乱,如肠易激综合征,其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与肠道运动异常、肠道敏感性增加、肠道微生物失衡以及精神心理因素有关。
2.临床表现:
结肠炎通常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和体重减轻。在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贫血、脱水和营养不良。
胃肠功能紊乱也可以表现为腹痛和腹泻,但通常会交替出现便秘和腹泻,且没有明显的发热和便血。患者常有腹胀和排气增多。
3.诊断方法:
结肠炎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及组织活检来确认。
胃肠功能紊乱的诊断多是通过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并结合患者的症状进行评估,无需特定的内镜检查或影像学证实。
4.治疗策略:
结肠炎的治疗以抗炎药、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为主,严重者可能需要手术干预。
胃肠功能紊乱的治疗主要依赖于饮食调整、改善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如纤维素补充剂、解痉药及益生菌)以及心理治疗。
结肠炎与胃肠功能紊乱在病因、症状、诊断以及治疗上存在显著差异,正确的诊断对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