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大多为生理性,可自行消退,但有时也可能为病理性。
生理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7天内出现,14天左右消退,不需要特殊干预,但可通过增加喂养次数促进胆红素代谢。
对于病理性黄疸,如溶血性黄疸,应尽早采取光疗或换血治疗。光疗使用蓝光照射可以将间接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的形式,通过尿液和粪便排出。
注意监测新生儿体温、水分摄入以及黄疸指数变化,避免出现核黄疸等并发症。
2.成人黄疸
成人黄疸常见于肝脏疾病(如乙肝、丙肝、肝硬化)、胆道梗阻或溶血性疾病,需要明确病因后对症处理。
肝细胞性黄疸:由急慢性肝炎或药物损伤引起,需停用肝损害相关药物,同时服用护肝药物(如甘草酸制剂)以改善肝功能。平时要注意低脂高蛋白饮食,避免过度劳累。
阻塞性黄疸:如胆管结石或肿瘤导致胆管梗阻,则可能需要手术或介入治疗疏通胆道。部分患者可以通过ERCP技术清除胆管内结石。
溶血性黄疸: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胆红素升高,需明确原因。如为感染性因素,用抗感染药物;如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则可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3.药物辅助治疗
在明确病因后,医生可能会开具一些药物来帮助降低胆红素水平,例如苯巴比妥可诱导肝酶活性,加速胆红素代谢。
水飞蓟素类保肝药物可以保护肝细胞,减少肝功能损伤,也可能有助于黄疸恢复。
4.日常调节与护理
增加水分摄入,促进胆红素随尿液排出。
保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时间,避免肝脏进一步受损。
避免高脂、高糖、高酒精饮食,因为这些因素可能会加重肝脏负担,延缓黄疸消退。
明确黄疸的性质和病因是促进其消退的基础,不同情况所需的治疗方式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