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胃糜烂的形成机制主要与胃内环境失衡有关。胃酸分泌过多或胃黏膜防御功能减弱时,都会导致胃黏膜受损。例如,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会抑制胃黏膜保护物质前列腺素的生成,增加胃糜烂的发生风险。
2.病因可能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不健康饮食习惯、吸烟、过量饮酒、压力大等。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会使胃黏膜产生炎症反应,从而加速糜烂的形成。
3.胃糜烂常见症状包括上腹部不适或疼痛、恶心、呕吐,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黑便或呕血,提示胃黏膜出血。同时,也有部分人群可能没有明显症状,表现为隐性糜烂。
4.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糜烂的主要手段,可直接观察到胃黏膜的破损情况,并排除是否存在恶性病变。还可结合幽门螺杆菌检测及血液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因。
5.治疗主要包括药物干预和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方面,可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拮抗剂,以及胃黏膜保护剂。若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还需进行根除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包括戒烟限酒、避免暴饮暴食及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
出现持续性的胃部不适、反复的消化道症状或黑便时,应及时就医,通过检查明确病情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