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蔚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普通外科
1.直肠脱垂概述:直肠脱垂是指直肠通过肛门向外翻出的一种病理状态,根据脱垂程度可以分为部分脱垂和全层脱垂。部分脱垂时,只有直肠黏膜脱出肛门;全层脱垂则是整个直肠壁脱出。
2.病因分析:
肌肉松弛:盆底肌肉和韧带功能减弱或损伤,无法有效支撑直肠。
长期便秘:经常用力排便会增加腹压,导致直肠脱垂。
高龄因素:老年人盆底肌肉萎缩,更易发生直肠脱垂。
多产因素:多次分娩可导致盆底组织损伤,增加脱垂风险。
慢性咳嗽:长期咳嗽也会增加腹压,对直肠产生压力。
3.症状表现:
脱出物体:排便时感觉有肿块从肛门脱出,严重者需用手推回。
排便困难:脱垂影响正常排便功能,引起大便不畅、便秘等。
疼痛与出血:脱垂部位容易摩擦、受损,导致疼痛和少量出血。
黏液分泌:部分患者会有肛周分泌黏液,导致湿疹和瘙痒。
4.诊断方法:
视诊和指诊:医生通过视诊和指诊初步判断脱垂情况。
肛门镜检查:有助于进一步确定脱垂范围及伴随病变。
动态排粪造影:评估盆底肌肉功能及直肠位置变化。
5.治疗措施:
保守治疗:适用于早期和轻度脱垂,包括调节饮食、避免便秘、进行盆底肌锻炼。
手术治疗:严重脱垂或保守治疗无效者考虑手术修复,如腹腔镜直肠悬吊术或直肠切除术。
6.预防建议:
合理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大便通畅。
规律运动:加强盆底肌肉锻炼,如凯格尔运动。
避免久坐久站:减少对盆底的压力,有助于防止脱垂。
直肠脱垂对生活质量有一定影响,应及时就医确诊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定期检查和科学护理可有效缓解症状,避免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