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蔚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普通外科
1.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是指胃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但没有明显的萎缩表现。
此病通常由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NSAIDs)等因素引起。
常见症状包括上腹部不适、胀气、嗳气、恶心等。
胃镜检查和病理活检是诊断的主要手段。
2.痘疣状改变:
症状体现在胃黏膜表面,呈现出类似痘疣的小突起。
这些突起可能是由于延绵不绝的炎症刺激,使得胃黏膜增生所致。
通常通过胃镜检查可以明确观察到这些变化。
这种改变本身并不一定预示癌变风险,但需定期监测。
3.管理与治疗:
抗感染治疗:如果检测到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进行根除治疗,通常使用抗生素和抑酸剂组合疗法。
生活方式调整:建议避免摄入对胃黏膜有刺激的食物,如辛辣、油腻、过冷或过热的食物;戒烟戒酒;保持规律的作息和健康的饮食习惯。
药物治疗:可能需要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等药物来缓解症状和减少胃酸分泌。
定期复查:定期进行胃镜检查,监测胃黏膜的变化情况,特别是有无恶变的迹象。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痘疣状改变需要重视但不必恐慌,通过适当的医治及生活方式的改善,多数患者能够有效控制病情和缓解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