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秀秀副主任医师
南京脑科医院 神经内科
1.发病率和人群:丛集性头痛相对较少见,其患病率约为0.1%。该疾病在男性中更为常见,男女比例约为3:1,通常在20至40岁之间首次发作。
2.临床特点:
疼痛强度极高且呈现周期性发作,单次发作持续15分钟至3小时。
头痛多为一侧,通常集中于眼周或太阳穴区域。
患者可能伴有眼睛充血、流泪、鼻塞或流涕等症状。
3.发作周期:
丛集性头痛通常表现为周期性发作,每个周期持续几周到几个月。
发作频率可以是每天至每隔一天数次。
大多数患者在发作期之外没有症状,但一些患者可能出现慢性形式,间歇期少于一个月。
4.诱因和触发因素:
酒精是已知的主要触发因素,特别是在发作期。
其他潜在诱因包括尼古丁、强光、特定食物或气味。
5.治疗和管理:
治疗侧重于急性期缓解和预防发作。急性期可使用100%氧气吸入、皮下注射苏玛曲坦等药物。
预防性治疗可能包括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锂盐及其他药物。
6.影响和并发症:
丛集性头痛因其疼痛强度对生活质量影响显著,患者常感到焦虑、抑郁。
长期发作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综合管理。
丛集性头痛是一种需要专业医疗诊断和管理的严重头痛类型,通过识别症状及时就医,可以有效控制和减轻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