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仁宏主任医师
江苏省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1.ALK阳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通常与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相关,约占所有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2-3%。
2.ALK基因重排导致异常蛋白产生,这些蛋白质参与调节细胞生长和分裂,其异常表达可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
3.此类淋巴瘤常见于儿童及年轻人群体,但也可能影响成年人,其临床表现多样,包括淋巴结肿大、发热、体重减轻、盗汗等全身症状。
4.治疗通常涉及化疗方案,其中CHOP方案(环磷酰胺、阿霉素、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和泼尼松)是常规治疗选择。针对ALK蛋白的靶向治疗,如克唑替尼,也被研究用于改善预后。
5.此类淋巴瘤的预后较为良好,尤其是在ALK阳性的情况下,结合适当治疗五年生存率可达到70%以上。
通过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患者可以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尽管需要关注复发可能,以便进行必要的后续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