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文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肿瘤科
1.确定病理性质:通过活检结果确认息肉的具体病理特点,明确是否存在癌变或癌前病变。如果病理提示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早期癌变,需及时介入治疗。
2.评估息肉特征:息肉的大小、数量、位置及类型决定了后续处理方式。例如,大于2厘米的结直肠息肉以及绒毛状腺瘤型息肉具有较高的恶性风险,需要重点关注。
3.内镜下切除:对于局限性癌前病变或早期癌变,可选择内镜下治疗,包括息肉电切术、粘膜切除术或粘膜下剥离术。这些方法创伤小且能有效去除病灶。
4.手术切除:如果息肉恶性病变程度较深或伴随区域淋巴结转移风险,可能需要行部分肠段切除术。手术范围会依据癌变的部位和扩散情况进行调整,同时需结合术后病理评估进一步制定治疗方案。
5.定期随访:治疗后需建立长期随访计划。通常建议每3至5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高危人群可缩短随访间隔至1至3年,以便及早发现复发或新生病灶。
6.生活方式调整:适当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减少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多进行规律运动,有助于降低新的息肉形成及癌变风险。
肠息肉病理疑似癌变需要患者高度重视,通过早发现、早诊断和规范化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