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昼夜节律调控:人体的睡眠由昼夜节律控制。其中,褪黑激素的分泌受到光照的影响,晚间褪黑激素水平上升会促进入睡。如果白天午睡时间较长,会延迟大脑在夜晚对睡眠信号的接受能力,导致晚上难以入睡。
2.睡眠压力减少:人脑会随着清醒时间的增加积累一种叫做腺苷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堆积到一定程度时会引发“睡眠压力”,促使人进入睡眠状态。午睡可以部分释放这种睡眠压力,特别是当午睡时间超过30分钟时,其效果更明显。随之而来的结果是,夜间睡眠所需要的腺苷浓度不足,导致入睡困难。
3.生理觉醒增加:午睡尤其是深度睡眠阶段能降低心率、血压等生理指标,让身体短暂恢复活力。如果午睡时间太久或接近傍晚,则可能使身体产生类似“小型休息完成”的错觉,进一步削弱夜晚的睡意。
4.心理因素影响:午睡后感到精神充沛,容易减少夜间准备睡觉的紧迫感,进而拖延上床时间;同时,对晚上睡不着的担忧或焦虑反而会加剧失眠的现象。
适当控制午睡时间,一般建议15-30分钟为宜,且最好安排在中午12点至下午2点之间,这样既能避免过度清醒,也能够不干扰夜间睡眠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