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抑郁症:自残行为在抑郁症患者中较为常见,这可能是一种应对强烈情绪痛苦的方法。研究显示,有20%至30%的重度抑郁症患者会出现自残行为。
2.边缘型人格障碍:这种人格障碍以情绪不稳定、冲动行为和害怕被抛弃为特点。据统计,超过70%的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曾有自残经历,其目的是缓解内心的空虚感或释放情绪压力。
3.焦虑障碍:某些患有焦虑障碍的人可能通过自残来暂时分散注意力或释放积累的紧张感。焦虑障碍中的强迫症患者也可能因无法摆脱强迫性思维而进行类似行为。
4.创伤后应激障碍:遭受重大创伤事件的人群中,自残行为的发生率较高。创伤后个体可能通过自残来应对内心的情绪痛苦或试图重新获得对自身感官的掌控感。
5.青少年心理发育期问题:青少年在面对情感、人际关系等问题时,可能因缺乏成熟的应对策略而选择自残。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存在明确的精神疾病,但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6.其他潜在因素:社交孤立、低自尊、童年创伤经历以及家庭环境恶劣也可能增加自残的风险,这些因素经常与上述心理疾病相互作用。
如果发现自残行为,应尽快评估其背后的心理问题,并寻求专业心理健康服务。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辩证行为疗法以及药物干预,都可能有效帮助控制自残行为。同时,家人和朋友提供支持,对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