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大林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中西医结合男科
1.隐睾
隐睾是指睾丸未能正常下降至阴囊,可以停留在腹股沟、腹腔等部位。
发生率约为新生儿男性中的3-5%,早产儿的隐睾发生率更高,可达到30%。
如果隐睾没有自行下降,可能影响将来的生育功能,并增加睾丸肿瘤的风险。通常建议在6个月至1岁间进行干预,如手术以固定睾丸。
2.活动性睾丸
活动性睾丸是由于提睾肌反射强烈,造成睾丸在受刺激(如哭闹、寒冷)时被拉回至腹股沟位置。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多见于儿童阶段。
这种情况不会带来健康风险,绝大多数在青春期后随着提睾肌反射减弱,睾丸会稳定地停留在阴囊中。
3.如何区分隐睾与活动性睾丸
隐睾通常无法通过手法将睾丸推回阴囊,或者即使推动回阴囊也不能保持在其内。
活动性睾丸则可通过轻柔触诊将睾丸推入阴囊,并能观察到在无刺激状态下睾丸自然回落至阴囊中。
4.需注意的风险
长时间停留在非生理位置的隐睾可能导致睾丸温度偏高,影响精子生成。
未及时纠正的隐睾可能增加睾丸扭转和恶性病变的风险。
父母发现婴儿睾丸时而出现、时而消失的情况时,应尽早咨询儿科或泌尿外科医生进行检查,确认是否需要干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