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宝玉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神经内科
1.病因:
电解质紊乱抽搐:主要由于体内电解质失衡引起,常见的电解质包括钠、钾、钙和镁等。例如,低钠血症或低钙血症都可能导致抽搐。
癫痫抽搐:由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通常与遗传因素、脑损伤、感染等有关。
2.临床表现:
电解质紊乱抽搐:通常伴随其他电解质失衡症状,如肌肉无力、心律失常、困倦等。抽搐表现为全身性肌肉颤动或局部肌肉痉挛,多在纠正电解质后迅速缓解。
癫痫抽搐:可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或部分性发作,伴有意识丧失、口吐白沫、眼球上翻等典型症状。发作时间较短,一般持续几秒到数分钟,但多次反复出现。
3.诊断:
电解质紊乱抽搐:通过血液检测确认电解质水平异常是关键。常需检查血钠、血钙、血钾、血镁等指标。
癫痫抽搐:确诊依赖于脑电图检查,记录脑部异常放电活动,还需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
4.治疗:
电解质紊乱抽搐:治疗重点在于纠正电解质平衡。例如,低钙血症可通过补充钙剂来纠正,低钠血症则需谨慎调整水盐摄入。
癫痫抽搐:长期药物治疗是主要手段,常用抗癫痫药物控制发作。对于难治性癫痫,可能需要外科手术干预或迷走神经刺激等方法。
尽管电解质紊乱抽搐和癫痫抽搐在临床上都表现为抽搐,但其病因、表现和治疗方法各不相同。正确区分两者才能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