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传伟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眼科
1.遗传因素:视网膜色素变性主要通过遗传途径传播,有常染色体显性、常染色体隐性和X连锁遗传三种模式。其中,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最为常见,占全部病例的50%-60%,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约占30%-40%,而X连锁遗传则大约占10%。
2.基因突变:与视网膜色素变性相关的基因超过100个。不同基因的突变可导致不同形式的视网膜色素变性。例如,RHO基因的突变是常染色体显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常见原因,而USH2A基因的突变则与常染色体隐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密切相关。
3.光感受器细胞凋亡:基因突变导致视网膜中的光感受器细胞(包括杆状细胞和锥状细胞)功能异常,最终引发这些细胞的凋亡。由于杆状细胞负责夜间和周边视力,其退化通常首先影响夜盲症和视野缩小;锥状细胞负责彩色和中央视力,其退化则会进一步带来中心视力丧失。
4.进展缓慢: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病程一般较为缓慢,从初始症状出现到严重视力障碍可能持续数十年。早期诊断和干预至关重要,以最大限度地减缓病情进展。
5.临床表现:典型的早期症状包括夜盲和周边视力下降,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会出现视野缺损、光敏感和视力模糊,最终导致严重视力丧失甚至失明。
基因检测、定期眼科检查和家族史分析是诊断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主要手段。虽然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通过适当的辅助工具和治疗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活质量并延缓疾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