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赟副主任医师
南京市第一医院 内分泌科
1.发病机制:
糖尿病1型: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并破坏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完全缺乏。
糖尿病2型:主要由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共同作用引起。通常与生活方式、遗传易感性等因素有关。
2.发病年龄:
糖尿病1型: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但成年人也可发病。通常突然发生,并且症状较为明显。
糖尿病2型:常见于成年人,特别是中老年人,但由于生活方式变化,近年来年轻人发病率也有所增加。症状出现较为缓慢,很多患者在初期症状不明显。
3.症状表现:
糖尿病1型:通常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下降。疲劳、视力模糊也是常见症状。一旦血糖水平过高,还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2型:症状相对隐匿,部分患者可能仅有轻微的多饮、多尿或无明显症状,往往在体检或并发症出现时才被发现。
4.治疗方法:
糖尿病1型:必须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注射来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同时需要定期监测血糖。
糖尿病2型:治疗包括生活方式改变(如饮食控制和运动)、口服降糖药物以及部分患者需要使用胰岛素。早期干预和综合管理能够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5.家族史和遗传:
糖尿病1型:家族聚集性较弱,遗传因素影响相对较小。
糖尿病2型:具有较强的家族聚集性,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6.并发症:
糖尿病1型和2型均可能引起急性和慢性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和神经病变。糖尿病1型患者更容易发生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1型和2型在许多方面有显著区别,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管理和治疗。早期诊断和积极管理对于预防并发症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