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传伟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眼科
1.发病机制: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但可能与血液供应不足、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反应或其他眼内外因素有关。
血流减少,特别是视神经头部的血流量减少,被认为是这种类型青光眼的重要因素之一。
遗传学研究显示,某些基因突变可能增加患上这种青光眼的风险。
2.诊断标准:
眼压测量结果在正常范围内,即通常低于21mmHg。
通过视神经检查,如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检测(OCT)或视神经盘形态学检查,发现视神经损伤。
视野测试显示存在特定模式的视野缺损,常见于中周边区域。
3.治疗方法:
降低眼压仍然是首要治疗策略,即使初始眼压在正常范围。药物如前列腺素类似物、β受体阻滞剂等可以用于降低眼压。
激光手术,例如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SLT),也可作为降低眼压的选择之一。
手术治疗如小梁切除术或引流装置植入,可在药物和激光治疗效果不佳时考虑。
4.风险因素:
年龄:较年长者更易发病。
家族史:有青光眼家族史者风险较高。
性别:女性略多于男性。
系统性疾病:如偏头痛、低血压等可能成为诱发因素。
与其它类型青光眼不同,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的诊治更为复杂,需严密监测眼压及视神经健康状况,以防止进一步的视力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