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文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泌尿外科
1.尿路结石引起尿路感染:
物理阻塞:尿路结石可以部分或完全阻塞尿路,导致尿液滞留。滞留的尿液为细菌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从而增加感染的风险。
粘膜损伤:结石在移动过程中会摩擦和损伤尿路粘膜,使得粘膜屏障受损,细菌更容易进入并引发感染。
菌斑形成:某些类型的结石,如磷酸铵镁结石,常常由某些特定细菌(如枸橼酸杆菌)形成,这些细菌能够分解尿素,生成氨,提高尿液pH值,进一步促进结石和感染的发生。
2.尿路感染促进尿路结石形成:
尿液成分改变:尿路感染可以改变尿液的化学组成。例如,细菌代谢产物可能提高尿液中的钙、磷酸盐等成分的浓度,促使结石形成。
pH值变化:某些细菌感染,如变形杆菌感染,会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生成氨,使尿液的pH值升高,从而增加结石形成的机会。
炎症反应: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可以导致尿路上皮细胞脱落,这些细胞碎片可能成为结石形成的核心。
3.防治措施:
保持充足饮水:每天摄入足够的水分可以稀释尿液,减小结石和感染的风险。
定期检查:有泌尿系统疾病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尿液检查,尽早发现异常。
遵医嘱用药:如果已有感染,应按医生指导使用抗生素治疗,防止感染扩散,同时避免耐药性的产生。
饮食调节:减少草酸盐和钙含量高的食物摄入,可以有效降低结石复发的概率。
尿路结石和尿路感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预防和治疗这两种疾病时需综合考虑,通过加强日常管理和及时的医疗干预,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