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文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泌尿外科
1.类型:
a.压力性尿失禁:当咳嗽、打喷嚏、大笑或进行其他增加腹部压力的活动时,会引起尿液泄漏。女性在分娩后或绝经期后较常见。
b.急迫性尿失禁:突然出现强烈的尿意,并且无法及时到达厕所。这通常与膀胱过度活动症有关。
c.混合型尿失禁:同时具有压力性和急迫性尿失禁的特征。
d.溢出性尿失禁:由于膀胱未能完全排空而导致的频繁滴尿,常见于前列腺增生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
2.原因:
a.肌肉松弛:包括骨盆底肌肉和膀胱括约肌的功能下降,可能由于年龄增长、分娩或手术等原因。
b.神经损伤:如脊柱损伤、中风、糖尿病等可能影响膀胱控制。
c.药物:某些药物如利尿剂、镇静剂等可能诱发尿失禁。
d.饮食与生活习惯:高咖啡因饮品、酒精以及吸烟可增加尿失禁风险。
3.诊断:
a.病史采集:详细了解症状表现及发生频率。
b.尿动力学检查:评估膀胱功能和尿流。
c.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波和膀胱镜检查以排除结构异常。
4.治疗:
a.行为疗法:包括膀胱训练和骨盆底肌肉锻炼(凯格尔运动)。
b.药物治疗:如抗胆碱药、β3-受体激动剂等,可改善膀胱功能。
c.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病例,可选择悬吊手术、膀胱颈注射等。
尿失禁虽然常见,但通过适当的管理和治疗,大多数人可以显著改善症状,提升生活质量。定期就医并遵循专业建议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