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理解与接纳情绪:焦虑是人类正常的情感反应,适当的焦虑有助于激发警觉性,但持续过度的焦虑可能影响生活质量。帮助患者认识到焦虑并非无法控制的情绪,可以增强安全感。进行心理教育,解释焦虑背后的生理机制,如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活跃导致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是身体对“潜在威胁”的自然反应。
2.鼓励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和适量运动能够有效改善焦虑症状。例如,每晚保证7-9小时高质量睡眠;多摄入富含镁、维生素B6的食物如香蕉、菠菜,这些营养成分可稳定情绪;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例如快走或骑自行车,有助于提高脑内啡水平,减轻焦虑。
3.支持行为疗法的实践: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方式,帮助患者识别并挑战消极思维模式。同时,指导患者学会放松训练,如深呼吸练习、渐进性肌肉放松法。研究显示,深呼吸可以降低交感神经兴奋,通过延长呼气时间降低心率。
4.倾听而非评判:避免将患者的担忧简单归结为“想太多”或“不值得紧张”。耐心倾听其困惑,并以同理心回应,例如表达理解其压力来源,但同时提供正向观点,帮助其逐渐调整消极认知。
5.增强社会支持:孤独感容易加重焦虑,可以鼓励患者参与群体活动,建立支持网络,与家人、朋友多沟通。研究表明,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可显著降低焦虑症状的发生风险。
6.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对于症状严重、持续影响日常功能的患者,应建议接受心理咨询或精神科诊疗。药物治疗(如抗焦虑药物或抗抑郁药物)可能是短期内必要的选择,同时配合心理治疗效果更佳。
焦虑症患者需要一个包容、理解的环境来逐步改善状态,切勿催促或施加额外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