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锂盐类药物
常见制剂包括碳酸锂和枸橼酸锂。
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被认为通过影响神经递质代谢、兴奋性神经元活动和细胞内信号通路来发挥效果。
对控制双相障碍的躁狂发作和预防复发具有显著疗效。
副作用可能包括甲状腺功能减退、肾功能损害、多尿、体重增加等,需定期监测血锂浓度以避免中毒。
2.抗癫痫类药物
代表药物包括丙戊酸钠、拉莫三嗪和卡马西平。
丙戊酸钠:对躁狂发作和混合发作有效,可能引起体重增加、肝功能异常等副作用。
拉莫三嗪:主要用于预防双相障碍中的抑郁发作,但可能导致皮疹甚至罕见的严重过敏反应。
卡马西平:适用于躁狂发作和情感不稳定患者,但需注意其对肝脏酶的诱导作用及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
3.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部分药物如奥氮平、喹硫平和阿立哌唑在情感障碍治疗中表现出心境稳定作用。
奥氮平和喹硫平对急性躁狂发作及抑郁症状均有效,但可能引起镇静、代谢综合征等副作用。
阿立哌唑通常用于躁狂和混合发作,也较少导致体重增加或代谢异常问题。
4.其他可能相关药物
一些新型药物如鲁拉西酮正在研究中,并显示出一定前景。
某些抗抑郁药、苯二氮䓬类药物可能作为辅助治疗使用,但一般不作为主要的心境稳定剂。
这类药物的使用需要根据具体病情由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同时密切监测治疗过程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