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心理因素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不足,以及对日常活动的意愿下降。根据研究数据,全球约有3%-4%的人群受到抑郁症影响。
焦虑症也可能导致类似的症状,因长时间精神紧张而感到无力和疲惫。
2.生理疾病
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一种长期存在的无力感,伴随注意力难以集中和睡眠质量差。患病比例在普通人群中约为1%。
缺铁性贫血、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等代谢或内分泌疾病都会引起疲劳感,进一步削弱活动意愿。
某些感染性疾病如长期病毒感染(例如EB病毒、乙型肝炎)也可能造成全身倦怠。
3.生活方式问题
长期久坐或缺乏锻炼会降低身体的基础代谢率,使人持续处于疲惫状态。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不爱运动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相关。
作息紊乱,如长期熬夜或昼夜节律紊乱,会干扰荷尔蒙分泌,导致白天活动能力下降。
4.其他潜在因素
营养不良或饮食结构不合理(如长期摄入高脂、高糖食品),会使人产生“假性乏力”。
药物副作用,例如某些镇静剂、抗抑郁药物,会增加嗜睡倾向和懒动现象。
如果长期存在这类情况且无法缓解,应考虑及时就医,通过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并寻求专业帮助以改善心理状态和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