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在边缘型人格障碍中,自残行为是一种常见特征。研究显示,约70%-80%的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自残行为。这些行为可能由情绪不稳定或对人际关系中的挫折敏感引发,目的是释放情绪或寻求关注。
2.抑郁症患者也可能出现自残行为。自残行为常被用作一种应对深度绝望或麻木感的方法。有研究数据表明,大约30%的抑郁症患者经历过自残行为,但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相比,这类自残的发生通常更加隐秘。
3.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可能通过自残来应对创伤记忆和情绪困扰。数据显示,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群中,自残行为的发生率可达到20%-25%。
4.青少年阶段由于情绪调节能力不足,是自残行为较高发的时期。据统计,全球青少年自残行为的发生率约为17%。其中,女性青少年更易表现出自残倾向。
5.其他可能导致自残行为的心理状况还包括焦虑症、饮食失调、物质使用障碍等。一些并无明确心理疾病诊断的个体也可能因一时冲动或模仿他人而自残。
针对自残行为,应尽快寻求专业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的评估和帮助。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辩证行为疗法等是有效的干预手段,同时必要时可结合药物治疗。对于家属和朋友而言,提供支持和陪伴,并避免指责和否定,是帮助个体恢复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