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风湿免疫科
1.明确诊断:
类风湿因子的升高并不是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唯一依据。约5%-10%的健康人群可能有类风湿因子升高,而患有其他疾病如感染、肝病或其他自身免疫病也可导致其增高。除了检测类风湿因子,还需结合症状(例如晨僵、关节肿痛)、影像学检查(如关节X线或超声)以及其他实验室指标(如抗环瓜氨酸抗体)进行判断。
怕冷需要考虑是否存在贫血、甲状腺功能减退、周围神经病变或雷诺现象等情况。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通常会表现出耐寒能力下降,应监测甲状腺功能。
2.调整生活方式:
保持身体温暖:外出时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手指和脚趾区域。可佩戴手套、穿厚袜子,必要时使用暖手袋。
适当运动:每周保持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提高循环功能。避免过度剧烈活动,以免加重关节负担。
高质量饮食:选择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鱼类,有助于降低炎症水平。同时增加维生素D和钙质摄入,维持骨骼健康。
3.药物治疗:
如果确诊类风湿性关节炎,可遵医嘱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或慢作用抗风湿药物(如甲氨蝶呤)。早期治疗可以延缓病程进展,减少关节损害。
对于伴随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情况,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甲状腺激素。若存在贫血,需根据原因选择铁剂或叶酸等药物。
4.定期监测:
每年复查类风湿因子及相关免疫指标,动态观察病情变化。
若出现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或新的系统性症状(如发热、体重下降),应及时就诊。
关注整体健康状态,尽早发现潜在问题并进行干预,加速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