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摄入纤维类食物较多
高纤维膳食如蔬菜、水果、全谷类等会增加粪便的体积和次数,但由于这些食物本身发酵程度较低,产生的气味也相对较轻。这是最常见的生理性原因。
2.肠道菌群失衡
肠道内的细菌在分解食物残渣时产生气味。如果肠道菌群因感染、药物(特别是抗生素)使用或其他因素失调,可能导致气味减弱甚至改变。
3.胰腺功能异常
胰腺功能不足,尤其是慢性胰腺炎或胰酶分泌减少时,会导致脂肪、蛋白质消化不良,表现为大便量增多且气味异常偏轻。同时,大便可能还伴随油腻感或漂浮现象。
4.吸收障碍综合征
某些营养物质无法被正常吸收,例如乳糖不耐受、麸质敏感性肠病(乳糜泻)等,可能导致粪便量增加且气味偏弱。部分患者还可能伴随腹胀、腹泻等症状。
5.寄生虫感染
如蛔虫、贾第鞭毛虫等寄生虫感染,可能引起消化吸收异常,导致排便次数增多,同时气味特征不明显。
6.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会加速胃肠蠕动,可能导致排便频率增加,但因吸收时间缩短而使食物残留物分解程度降低,减弱气味。
7.某些特殊饮食习惯或清淡饮食
长期以水果、蔬菜为主的饮食结构,或者极少摄入蛋白质和脂肪的饮食方式,也可能导致粪便气味变轻。
建议结合具体的排便特点(如颜色、形态、是否伴随其他不适)和饮食习惯进行综合判断。如无法明确原因,需通过便常规检查、血液检测或影像学检查排查潜在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