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通常由红细胞大量破坏导致。
需要查明溶血的原因,例如遗传性溶血性贫血、感染或某些药物诱发的溶血。
治疗可能包括停止使用诱发溶血的药物、补充叶酸以及在必要时进行输血。
2.肝细胞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与肝脏功能受损有关,可能由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或药物毒性等因素引起。
病毒性肝炎需根据病毒类型(如甲型、乙型或丙型)采取抗病毒治疗或支持治疗。
酒精性肝病患者应立即戒酒,并配合营养治疗和保肝药物治疗。
药物毒性引起的黄疸应停用相关药物,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解毒及肝功能修复治疗。
3.梗阻性黄疸
梗阻性黄疸是由于胆管被完全或部分堵塞,导致胆红素无法正常排泄至肠道。常见原因包括胆结石、肿瘤或胆管狭窄。
胆结石引起的梗阻可能需要通过ERCP或手术移除结石。
胆管肿瘤或其他占位性病变可能需要手术切除、放置支架疏通胆管或肿瘤相应的放化疗。
4.其他少见原因
新生儿时期残留的遗传代谢性病变,如Gilbert综合征,多数无需特殊治疗,仅需避免诱发因素。
自身免疫性肝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改善症状。
黄疸患者需定期监测肝功能是否恢复正常,同时纠正可能的电解质紊乱和营养不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