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病因
肠易激综合征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与肠道敏感性增加、肠脑轴紊乱、心理应激及饮食刺激等多因素相关。
慢性结肠炎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多与免疫异常、遗传背景及环境刺激有关,有时伴随肠道感染或微生物失衡。
2.症状
肠易激综合征以反复发作的腹痛、腹胀以及大便习惯改变为特点,症状通常与排便有关(如排便后缓解)。患者可能表现为腹泻型、便秘型或混合型,但肠黏膜通常无明显结构性损伤。
慢性结肠炎则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的腹痛、腹泻,并可能带有血便、粘液便或脓便。患者可能伴随乏力、体重下降及发热等全身症状,内镜检查下可见明显的肠壁炎症甚至溃疡。
3.诊断
肠易激综合征是排除性诊断,需通过实验室检测、影像学检查及内镜检查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罗马诊断标准常被用来辅助临床判断。
慢性结肠炎的诊断依赖于结肠镜检查及活检结果,能够直接观察到肠壁的炎症或溃疡,同时辅助血液指标(如C反应蛋白升高)及粪便隐血试验进行评估。
4.治疗
对于肠易激综合征,治疗以症状控制为主,包括调整饮食结构(如低FODMAP饮食)、心理干预及药物治疗(如解痉剂、益生菌或抗抑郁药)。
慢性结肠炎则需要根据病情轻重选择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严重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长期管理十分重要,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肠易激综合征和慢性结肠炎尽管部分症状相似,但二者有不同的病理基础和治疗策略,需经专业医生明确鉴别并进行个体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