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麦花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皮肤科
1.非特异性筛查实验:
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或者无热原质苯胺红试验(VDRL):这两项测试常用于初步筛查。结果通常以“滴度”形式表示,如1:8、1:16等。如果结果为阳性,可能提示存在梅毒感染,但也可能有假阳性的情况。
2.特异性确认实验:
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或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这些测试用于确认非特异性筛查实验结果,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如果结果为阳性,则进一步确认梅毒感染。
3.数值理解:
滴度:代表抗体浓度。例如,RPR1:8表示血液中抗体被稀释8倍依然能检测到反应。
阳性/阴性:阳性表示可能有感染,阴性则表示未检测到明显的抗体反应。
4.临床意义:
初次感染:RPR和TPHA均为阳性,并且RPR滴度较高。
治疗后:RPR滴度可能下降或转为阴性,但TPHA可能长期保持阳性。
假阳性:某些情况下,RPR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病毒感染等。
定期复查非常重要,通过观察滴度变化评估治疗效果。若有异常结果或疑问,应及时咨询专业医生以确认具体病情和必要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