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蔚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普通外科
1.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引起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原体,可造成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据研究,约50%以上的慢性胃炎患者携带幽门螺杆菌。
2.非甾体抗炎药使用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会损伤胃黏膜屏障,导致局部炎症和红肿。这类药物的相关性胃炎发病率可达到20%-30%。
3.饮食和生活习惯不良
经常进食过于辛辣、油腻或高盐食物可能诱发胃黏膜刺激。吸烟和长期饮酒也会削弱黏膜保护机制,导致炎症风险增加。
4.胃酸分泌异常
胃酸分泌过多可能直接腐蚀胃黏膜,引起炎症反应。某些压力状态下(如精神紧张)胃酸分泌可能显著升高,从而加重黏膜损伤。
5.胃黏膜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胃炎是一种较少见的原因,可表现为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和红肿,并伴有抗体介导的组织损伤。
6.其他因素
如细菌、病毒感染,药物过敏反应,以及胃内胆汁反流等情况,也可能导致胃黏膜充血和红肿。
胃黏膜的充血红肿需要结合患者症状及其他检查结果判断严重程度和具体病因。若长时间存在上述状况或伴随明显消化道症状,建议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干预,如根除幽门螺杆菌、调整用药、改善生活方式等,防止发展为更严重的胃部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