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文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泌尿外科
1.致病原因
肾结核由结核杆菌引起,是全身性结核病的一部分,通常继发于肺结核或其他部位的结核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多由细菌(如大肠杆菌)引起,属于局部感染,通常由尿路梗阻、免疫力低下等诱因导致。
2.病程和进展
肾结核进展较慢,病程多呈慢性,可能需要数月至数年才出现显著症状。泌尿系统感染则常为急性发作,症状迅速出现,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慢性或反复感染。
3.临床表现
肾结核的早期症状常不典型,可能包括疲乏、低热、夜间盗汗等全身表现。后期可有腰痛、血尿(往往是终末血尿)、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症状。
泌尿系统感染典型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以及耻骨上区不适或疼痛,严重者可能出现高热、寒战和腰部剧烈疼痛等。
4.尿液检查结果
肾结核患者尿液中可能存在大量白细胞,但培养无细菌生长。同时可能发现酸性脓尿或偶见结核分枝杆菌。
泌尿系统感染尿液中也有白细胞增多(脓尿),但细菌培养通常阳性,大多数能明确致病菌种。
5.影像学检查
肾结核通过B超、CT或MRI检查可以发现肾脏萎缩、不规则空洞或钙化等特异性改变。
泌尿系统感染影像学检查一般无明显结构异常,若合并尿路梗阻或结石可能发现相关病变。
6.治疗方式
肾结核需长期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一般疗程不少于6个月,必要时需手术处理。
泌尿系统感染多采用针对性抗生素治疗,通常数天至两周即可缓解症状。
肾结核是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具有隐匿性和破坏性,应高度重视早期诊断与规范治疗;泌尿系统感染则是更为常见且容易治愈的急性感染,但若多次复发需警惕潜在的解剖或功能异常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