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宝玉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神经内科
1.定义与类型:
脑萎缩是指大脑体积减小、神经元数量减少及其连接受损。
根据影响范围可分为全脑萎缩和局部萎缩,全脑萎缩涉及整个大脑,而局部萎缩则仅限于特定区域。
2.病因:
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会导致严重的脑萎缩。
中风:中风引起的缺血或出血会导致受影响区域的脑组织损伤和萎缩。
感染:如艾滋病和脑膜炎等感染性疾病,可引发脑组织破坏和萎缩。
其他因素:慢性酒精中毒、外伤、遗传性疾病等也可能是脑萎缩的原因。
3.症状:
记忆力减退:特别是短期记忆衰退显著,是常见的症状之一。
行为和情绪变化:可能包括抑郁、焦虑、易怒等情绪波动。
认知功能下降:表现为语言障碍、判断力差、思维混乱等。
运动障碍:如协调性差、步态不稳等,根据受影响的脑区域不同而有所差异。
4.诊断:
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主要的影像学诊断工具,通过这些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到脑组织的体积变化。
临床评估:医生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认知测验来综合评估患者的情况。
5.治疗:
无法完全逆转:目前没有方法能够完全逆转脑萎缩,但可以通过药物和非药物疗法来减缓进展。
药物治疗:如胆碱酯酶抑制剂和NMDA受体拮抗剂等药物可用于改善症状。
生活方式调整:健康饮食、规律锻炼、保持精神活动和良好的社会互动能够延缓脑萎缩的发展。
注意预防脑萎缩,应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戒烟限酒、适度锻炼、保持心理健康和定期体检。这些措施有助于降低脑萎缩发生的风险,维护大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