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性瘫痪和周围性瘫痪的区别

2024-09-25
ⓘ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线下就医

袁宝玉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神经内科

病情分析:中枢性瘫痪和周围性瘫痪主要区别在于病变部位不同,导致的症状表现及治疗方法也各异。

1.中枢性瘫痪:

病变部位:通常发生于脑或脊髓。

瘫痪特点:多表现为偏瘫、截瘫或四肢瘫。

肌张力:一般情况下会出现肌肉的痉挛与高张力状态。

反射:腱反射亢进,常见巴宾斯基征阳性。

常见原因: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等。

2.周围性瘫痪:

病变部位:累及周围神经或神经根。

瘫痪特点:常局限于某一特定神经支配的肌肉群。

肌张力:受影响的肌肉通常呈现低张力或无力状态。

反射: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常见原因:神经炎、神经损伤、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等。

以上两类瘫痪由于病因和表现不同,在诊断和治疗上需要采取不同策略。对于中枢性瘫痪,重点在于控制原发疾病及康复训练;而周围性瘫痪则需更关注神经损伤的修复和功能恢复。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