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乳糖不耐受的机制:乳糖是牛奶中的一种天然糖,需要由小肠内的乳糖酶进行分解。当体内乳糖酶不足时,乳糖无法被充分消化和吸收,进入大肠后被细菌发酵,产生气体和酸性物质,从而引起腹泻、腹胀等症状。
2.人群影响:全球约有65%-75%成人存在不同程度的乳糖不耐受,具体比例因种族和地区而异。例如,亚洲人群中乳糖不耐受的比例较高,达到90%左右,而北欧人群的比例则较低。
3.症状识别:乳糖不耐受的症状通常在摄入乳制品后30分钟至2小时内出现,主要包括腹泻、腹胀、胃痉挛以及肠鸣音增加。
4.管理和解决方案:
选择低乳糖或无乳糖奶制品,如乳糖分解牛奶、有乳糖酶添加的牛奶。
使用乳糖酶补充剂,这些补充剂可以在饮用牛奶前摄入,帮助分解乳糖。
逐步适应,通过少量多次地摄入乳制品来锻炼肠道耐受性。
寻找替代奶源,如豆奶、杏仁奶等植物奶类。
5.就医建议:若尝试上述方法后症状仍未改善,或怀疑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应咨询专业医生进行进一步检查和诊断。
乳糖不耐受是常见且可以通过饮食调整及生活方式改变来管理的情况。根据个人情况,通过选择合适的产品和措施,可以有效缓解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