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餐食组成:如果摄入的食物以简单碳水化合物为主(如白米饭、糖类),消化吸收较快,容易导致血糖迅速升高后又急剧下降,从而产生饥饿感。相比之下,富含纤维、蛋白质和健康脂肪的食物能提供更持久的饱腹感。
2.激素水平:饥饿感受受体内多种激素影响,如胃饥饿素会刺激食欲,而瘦素则抑制食欲。如果这些激素分泌失调,可能导致频繁感到饥饿。
3.进食速度:快速进食可能使胃部在未完全接受食物信号之前便结束用餐,影响大脑对饱足状态的判断,导致饱足感延迟出现。
4.饮水不足:有时身体的口渴信号可能被误解为饥饿信号。确保充足的水分摄入可以帮助区分真正的饥饿与仅仅是口渴。
5.心理因素:压力、焦虑或习惯性进食等都可能引发虚假的饥饿感。这些情绪和行为会干扰正常的饱饿信号。
6.代谢因素:个体基础代谢率的差异也会导致饥饿感不同。一些人体内新陈代谢较快,对能量需求高,也容易更快感到饥饿。
注意合理搭配饮食,确保营养平衡,进餐时细嚼慢咽,并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有助于缓解此类现象。若情况持续或伴随其他不适,建议寻求专业医疗建议进行进一步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