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出现肌肉萎缩属于正常现象吗

2025-01-10
ⓘ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线下就医

管蔚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普通外科

病情分析:骨折后出现肌肉萎缩是一种常见现象,通常是由于长期不活动导致的。肌肉萎缩在康复过程中可能会逐渐改善,但需要积极的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

1.骨折通常需要通过石膏、夹板或外固定器等方式进行固定,限制了患肢的活动。这种固定措施可以帮助骨折愈合,但同时也导致患肢肌肉长时间缺乏运动刺激,从而引发肌肉萎缩。

2.肌肉萎缩的程度取决于固定时间的长短以及个人的身体状况。一般来说,固定时间越长,肌肉萎缩的程度越明显。据研究显示,长时间的固定可导致肌肉质量减少5%到20%。

3.萎缩不仅影响肌肉的体积,还会导致肌力下降。这意味着即使骨折愈合,病人仍可能会感到患肢无力或不灵活。在解除固定后,针对性的康复训练非常重要,以恢复肌力和功能。

4.通过合理的物理治疗和适当的锻炼,可以有效减轻肌肉萎缩的程度。物理治疗师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拉伸运动、力量训练和功能性活动。

在经历骨折后的康复过程中,出现肌肉萎缩是正常的,但通过积极的干预和治疗,可以逐步恢复肌肉功能并促进整体康复。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