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后哪些部位会发生变化

2025-02-08
ⓘ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线下就医

张传伟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眼科

病情分析:近视是一种屈光不正的状态,会导致眼球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主要包括眼轴增长、角膜曲率改变以及视网膜等组织的继发性改变。

1.眼轴延长

近视的核心病理变化是眼轴过度增长。正常成年人眼轴长度平均约为24毫米,但在高度近视(≥-6.00D)中,眼轴可能超过26毫米,甚至达到30毫米以上。每增长1毫米,近视度数大约增加300度。

2.角膜和晶状体折射能力改变

在近视患者中,角膜和晶状体的曲率可能会增大,即变得更陡峭。这种变化使进入眼内的光线聚焦点进一步前移,加重近视程度。

3.巩膜和脉络膜薄化

随着眼轴拉长,巩膜变薄并失去弹性,尤其是在眼后极部位。脉络膜的厚度可能减少,这会影响视网膜的供血和代谢功能。

4.视网膜拉伸与退行性改变

眼轴过长引起视网膜被动拉伸,可能导致其变薄和萎缩。在高度近视中,视网膜中央区域(黄斑区)可能形成裂孔或脱离,严重者会影响视力,甚至导致失明。

5.玻璃体液化和后脱离

近视眼中,玻璃体更容易发生液化,并伴随后脱离。这可能引发飞蚊症,若玻璃体牵拉视网膜,还会增加视网膜撕裂或脱离的风险。

6.眼底形态改变

高度近视常出现豹纹状眼底,这是由于脉络膜萎缩导致色素上皮细胞分布不均衡。后巩膜葡萄肿也较常见,是眼球后部向外膨出的表现。

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如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对于预防近视加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高度近视患者需定期进行眼科检查,以早期发现视网膜及其他组织的病变并及时干预。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