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蔚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普通外科
1.发病机制:大肠黑变病的发生主要与长期使用蒽醌类泻药(如番泻叶、大黄等)有关。这些泻药会损伤结肠上皮细胞,引发巨噬细胞吞噬坏死细胞并转化为脂褐素,导致大肠壁出现黑色沉积。
2.临床表现:大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主要是在内镜检查时发现结肠黏膜呈现棕黑色或黑色斑点样改变。虽然这种病变本身是良性的,但长期存在可能导致结肠蠕动功能减弱、便秘加重。
3.诊断方法:确诊大肠黑变病主要依赖于肠镜检查。在内镜下可以清晰地看到结肠黏膜上的黑色沉积。还可以通过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认脂褐素的存在。
4.治疗和预防:治疗的关键在于停止使用含蒽醌成分的泻药,并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从而改善便秘状况。对于已有大肠黑变病的患者,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只需定期复查即可。
长期不合理使用泻药是导致大肠黑变病的主要因素,应避免滥用泻药,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保持肠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