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旭主任医师
江苏省肿瘤医院 普外科
1.废用性肌肉萎缩:由于长时间缺乏运动或活动受限导致肌肉使用减少,常见于长期卧床的患者或某些运动损伤后。研究显示,完全卧床休息10天可导致肌肉质量减少约1-3%。
2.神经源性肌肉萎缩:因神经损伤或疾病导致的肌肉萎缩,比如脊髓灰质炎、多发性硬化症或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此类萎缩常发生迅速且严重,神经受损会直接影响肌肉收缩功能。
3.肌营养不良:这是一组遗传性疾病,如杜氏肌营养不良,其特征是肌肉纤维逐渐被脂肪和结缔组织取代。全球约每3500名男性新生儿中有一例受到杜氏肌营养不良的影响。
4.老年性肌肉萎缩(肌少症):随着年龄增长自然发生的肌肉质量和力量下降。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人群中约有10-20%患有肌少症,影响生活质量和独立性。
5.内分泌相关肌肉萎缩:由激素失调引起,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或库欣综合征,这些内分泌紊乱会干扰正常的蛋白质合成和肌肉代谢。
预防和管理肌肉萎缩需要识别其具体类型并采取相应措施,如通过适当的锻炼、营养支持和药物治疗等方式。在早期阶段关注身体变化,及时寻求医疗建议对于保护肌肉健康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