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涛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中医科
1.注射材料吸收
某些注射填充材料,例如透明质酸,具有一定的生物降解性。术后几天内可能会因为部分材料被身体吸收而导致局部体积减小。这种吸收程度因人而异,与个人代谢速度、注射量以及材料特性有关。
2.术后肿胀消退
注射填充过程中,针头操作和材料注入可能引发局部轻度肿胀,尤其是在刚注射结束时看起来饱满。但随着术后数天炎症反应逐渐消退,肿胀减轻后可能显现出相对凹陷的情况,这属于正常恢复过程的一部分。
3.材料分布不均或移位
术中注射材料如果未能均匀分布,或者由于面部表情活动导致材料移位,也可能出现局部凹陷的情况。这种情况往往与操作技术或术后护理相关。
4.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皮肤弹性、组织状态和新陈代谢能力不同,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填充效果。部分人可能因皮肤相对松弛或组织较为稀薄,导致填充后的视觉效果不如预期。
5.填充剂量不足
填充剂量未达到理想的矫正程度也可能是原因之一。医生在操作过程中根据审美需求和患者意愿选择填充量,但如果初次注射量偏少,可能需要后续补充调整。
6.并发症或其他问题
极少情况下,可能存在填充材料的排斥反应、感染或其他并发症,这些情况也会导致效果不理想。需结合其他临床表现判断是否存在异常。
如出现持续的凹陷或不适,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评估具体原因并制定针对性处理方案。在此期间尽量避免按压注射区域或进行剧烈运动,以免干扰恢复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