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负面情绪刺激食欲中枢:当情绪低落、焦虑或压力增大时,大脑中的杏仁核和下丘脑会被激活,这些区域与情绪调节和食欲控制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超过40%的情绪化进食者在感到痛苦时更倾向于摄入甜食或高脂肪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可以增加多巴胺分泌,使人产生短暂的愉悦感。
2.压力激素的影响:长期压力会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而皮质醇能够增强对能量密集型食物的需求。一项研究显示,高达70%的人在长期压力状态下会改变饮食行为,其中多数表现为食量增加。
3.行为模式的形成:反复以进食作为应对情绪的方式,可能会形成一种条件反射。这种行为模式一旦建立,大脑会将食物与放松联系起来,导致在每次心情不好时自动触发暴饮暴食的冲动。
4.食物对神经递质的作用:甜食和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可以促进血清素的分泌,而血清素是一种直接影响情绪的神经递质。部分研究发现,在抑郁状态下,血清素水平下降可能增加对这类食物的偏好,从而加剧暴饮暴食的发生。
5.生物节律的紊乱:心情不佳可能影响睡眠质量和身体的昼夜节律,而生物节律失调常常与饥饿信号的异常相关。例如,一些人会在深夜情绪低落时更容易感到饥饿,导致深夜暴饮暴食。
调整情绪需要通过健康的方式来进行,比如运动、冥想或与他人交流,避免把吃东西作为唯一的情绪出口,这样可以减少暴饮暴食行为对身体健康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