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提高睡眠效率:
保证深度睡眠的比例。深度睡眠对身心恢复最为重要,占整个睡眠周期的20%-25%。可以通过降低入睡前的刺激(如亮光、电子设备)来促进快速入睡。
控制环境因素,包括保持房间黑暗、安静和温度适宜(建议18-22摄氏度)。
2.采用“分段式睡眠”策略:
昼夜节律允许人在白天进行短时小憩(一般为20-30分钟),这被称为“午睡”或“动力小睡”。研究显示,小憩可以显著提升清醒后3-4小时的注意力和反应速度。
若必须缩短夜间睡眠,可尝试将睡眠分为两个较短的高效睡眠阶段,如晚上4小时+中午30分钟,以弥补部分睡眠不足。
3.调整饮食与行为习惯:
避免摄入咖啡因、酒精和尼古丁等干扰睡眠的物质,尤其是在睡前6小时内。
保持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有助于改善夜间睡眠质量,但避免睡前2小时剧烈活动。
4.使用放松技巧:
呼吸调节法,例如腹式呼吸,通过减慢呼吸频率启动身体放松反应。
冥想或渐进性肌肉放松法,这些方法可缓解压力,提高入睡速度。
5.借助自然光调节生物钟:
白天尽量多暴露在自然光下,尤其是上午。这有助于增强褪黑素分泌的昼夜规律,帮助提高夜晚的睡意。
晚上减少暴露于蓝光,避免抑制褪黑素分泌。
即使需要利用短时间睡眠,也应关注长期规律作息的重要性,因为持续的睡眠剥夺会影响记忆力、免疫功能和代谢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