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海红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儿科
1.感染:病毒或细菌感染可以导致血小板计数下降。例如,麻疹、腮腺炎、风疹、肝炎、艾滋病等病毒性感染。
2.免疫性疾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导致身体误将血小板识别为有害物质并加以破坏。
3.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疾病如范科尼贫血、威尔逊病、戈谢病等会造成骨髓无法正常产生血小板。
4.药物反应: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或抗惊厥药,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作为副作用。
5.营养不良:缺乏维生素B12、叶酸或铁等营养素可能影响血小板的生成。
6.骨髓问题:包括白血病和骨髓发育不全综合征,这些情况影响骨髓的正常功能,从而影响血小板的生产。
7.其他因素:先天性异常,如特纳综合征、出血性毛细血管瘤等,也可能导致血小板低。
如果婴儿出现血小板低的情况,需要及时就医,以便医生通过详细的体检和实验室检查确定具体原因,并进行相应处理。特别某些情况下血小板过低会增加出血风险,需密切监测与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