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眼的形成原理是什么

2024-10-03
ⓘ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线下就医

张传伟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眼科

病情分析:近视眼的形成是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角膜和晶状体的屈光力过强,导致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而非视网膜上,从而使视远物模糊。以下将详细说明其原理。

1.眼球结构与屈光系统:

正常情况下,眼球的前后径大约为24毫米,角膜和晶状体共同作用将外界光线准确汇聚到视网膜上。

近视眼患者,眼球前后径较正常增加,可能达到26毫米甚至更长,导致光线汇聚点提前。

2.光线路径:

平行光线通过角膜和晶状体折射后,在近视眼中会聚焦在视网膜前方。

无法在视网膜上成像,造成远处物体模糊不清,而近处物体则可以清晰成像。

3.遗传和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是近视眼的重要成因之一,父母有近视的孩子更易患近视眼。

环境因素,如长时间阅读、使用电子设备和室内活动增多,导致眼睛长期处于近距离用眼状态,促使眼轴增长,增加近视风险。

4.预防和控制:

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每次连续用眼不超过40分钟。

保持适当的阅读距离和姿势,建议书本与眼睛距离保持30-40厘米。

室外活动对预防近视有益,每天应保证2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时间。

近视眼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眼球结构异常和光线不能正确聚焦在视网膜上,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影响显著,通过合理控制用眼习惯和增加户外活动可以有效预防和延缓近视的发展。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