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文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泌尿外科
1.碎石大小不足以通过:即使结石已经被击碎,但如果其中一些碎片仍然较大,超出了尿路能够通过的直径范围(通常在3-5毫米),这些碎片就可能滞留在尿路中。较大的碎石可能会继续堵塞输尿管或肾盂出口。
2.尿路梗阻或狭窄:尿路本身存在解剖性狭窄或病理性问题(如纤维化、先天性狭窄或炎症引起的瘢痕收缩),也会导致碎石无法顺利排出。这种情况常见于长期存在结石且合并慢性炎症的患者。
3.尿动力不足:正常情况下,尿液的流动可以帮助推动结石排出。如果出现尿动力减弱,例如患者长期卧床导致活动减少,或输尿管蠕动功能异常,碎石可能停留在尿路某处。
4.残留碎片黏附于尿路壁:当碎石边缘不规则,或者尿液中含有较多黏稠物质(如粘蛋白、血块或脓液)时,碎石容易黏附在尿路内壁上,从而难以通过尿液自然排出。
5.结石位置较高:如果碎石位于肾盂或输尿管的上段,在尿路蠕动和重力作用下可能下移缓慢,有些甚至长期停滞在肾盂内。
6.未充分水化:治疗后若饮水量不足,尿液浓度过高,尿流量减少,也会限制碎石从尿路中排出的可能性。
7.继发感染:尿结石合并感染可能产生脓液、炎性分泌物,这些物质与碎石混合形成新的堵塞团块,从而进一步阻碍排石。
尿结石碎裂后的管理非常重要。针对上述原因,可以采取相应措施,包括增加液体摄入、适量运动促进排石、药物辅助扩张输尿管等。如果持续排石困难,则需及时复查影像学检查,并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再次干预,如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或经皮取石手术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