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蔚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普通外科
1.感染评估
根据微生物培养结果确诊耐药菌种类,并结合药敏试验确定有效抗菌药物。常见的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以及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等。
2.个体化抗菌治疗
(1)如果仅部分抗菌药物仍然对病原菌有效,则优先选择药敏试验中明确具有活性的药物进行治疗。
(2)当无传统抗生素可用时,可考虑使用联合治疗方案或新型抗感染药物,如替加环素、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等,但需谨慎权衡疗效与不良反应风险。
(3)静脉给药是首选途径,必要时在专业指导下采用局部灌注药物等辅助方式增强治疗效果。
3.支持治疗
加强营养支持、免疫调节及疼痛管理,促进创口愈合并改善全身状态。同时,控制其他潜在性感染因素,如糖尿病、高龄或术后免疫抑制等,以减少病情恶化风险。
4.隔离与院感控制
多重耐药菌具有较高传播风险,应严格实施标准防护措施,包括单独隔离患者、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限制探视等。定期监测医院环境及相关设备的病原菌污染情况。
5.随访与监测
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感染指标(如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及临床症状变化,定期复查病原学以评估治疗效果。如果发现治疗失败或病情加重,应迅速调整治疗方案。
早期识别和科学处理能够显著提高耐药菌感染的控制效果,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对患者整体预后的影响。
